順勢育兒|保有孩子天生的靈魂

你好!娘 聊聊教養 探索思辨 順勢育兒 教養書單

雖然懷孕生產文還在連載當中,但差不多要開始來安排寫一些生活育兒觀念的文章了,不然懷孕生產文保守估計要再寫一年的工作天才有可能寫完。依照慣例還是要先交代一下演變這些育兒觀念的脈絡,讓大家往後在閱讀我們家的生活文章會比較有個依據及邏輯。意思也就是當你看的書籍跟接觸到的資訊來源與我不同,我們的信念與邏輯也會不同,當然面對小孩的處理手法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導致一開始看不懂文章或不認同觀念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別擔心,如果有心想要瞭解,多爬文多看書總是會弄明白的。

跟以往的文章同樣不是要改變任何人的想法,只是提供多元面向的思考,讓有類似想法的照顧者有個依靠與支持的力量來源,也希望支撐那些直覺感到「不應該靠打罵來教育孩子卻被很多資訊恐嚇威脅到不知所措(如果你不打罵不教孩子,他們就會變壞)」的照顧者們,並且告訴這世界上與我們方式不同的人,除了打罵恐嚇威脅利誘控制介入成為大人心目中有規矩的小孩之外,還有更多的方法與更需要做的事。而這一貫的脈絡,其實從懷孕生產的階段就可以開始練習-順勢而為,少做少介入,尊重自然發展,保住天生的靈魂。



⚑只要在每篇文章的拍手圖案點五下即可不花錢就贊助阿冠的創作,google與臉書帳號都可以直接註冊,謝謝您的支持!

 

不過,我也不是天生就這樣想的

現在我的觀念做法與當年剛從師範體系薰陶洗禮畢業的我(師範學院求學過程跑馬燈),甚至懷孕之前的我,完全判若兩人,更可以說是兩條平行線。

體制內教育主要的設計思維,是一開始就先假設孩子都不懂都會犯錯需要被教,而大人所教的假設不是全對也不會害了孩子,我們都是為了孩子好。畢業至今十幾年了,印象還是非常深刻,有一門課的老師說:「老師就是教室裡的國王,教室是你們的城堡,在教室裡老師最大,老師說了算。」也許這在當年3C產品尚未發達的時候很好用,但現在要預防隨時被學生蒐證,可能還是得調整一下狀況吧!如此不尊重孩子身體自主權的想法觀念,會頻繁出現性侵與施暴情形,真的也不會太意外。

因為自己曾經是體制內師資培訓脈絡出來的人(逃犯),我其實非常能理解體制內老師們的想法與用意,因為當人數一多,又有課業進度壓力時,「方便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當教室都沒空間時間讓老師說話,什麼事都不用進行了;也根本不可能會有多餘的人力時間可以好好的去挖掘小孩內在真正欠缺未被滿足的是什麼,「好好理解每個孩子」在實際運行的學校教育裡頭非常難辦到,所以從外顯行為直接壓制是最簡單能達到短暫效果的。

我曾經在實習的時候讓班上的孩子有比較多的時間空間討論互動,結果被我的指導老師說:「這樣開放討論會太吵,間接影響其他班級的上課情緒,也表示在班級經營上是需要加強。」真是…….(後面略)。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我曾經在師範體系受教育,所以對於教養教育等等的領域會更容易上手,我覺得這是對也不是全對。師範體系求學這段日子給我最大的養分是當在我跳脫威權控制教育的邏輯,開始自我覺醒順勢教養後,對於一般慣行(介入)教養方式(不論是否打罵路線),都比較能夠釐清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對待孩子,進而能從中歸納小孩的本性與大人慣用手法。白話一點的說,我閱讀文章的觀點或看到爸媽選擇對待小孩的方式,就多少可以知道他們怕什麼擔心什麼或者缺少什麼,從而知道自己能用什麼方式避免落入這種框架裡,也在協助其他媽媽的教養路上更能直接點出問題所在,而不是跟著繞圈圈掉入情緒裡。

 

要刮別人鬍子之前,先把自己的刮乾淨

我曾經因為零體罰政策寫了這篇文章:小孩時期不管,何時管?現在回頭看當年我的想法,已經無法苟同,還好有記錄下來,可做為自我檢視的一個依據(被打臉前自己先打一遍)。裡頭的影片當年我點頭如搗蒜,但現在我看不太下去,當然也可以忍著看完啦!只是會邊看邊點出我認為的問題所在。

現在我也無法接受「適當體罰」這種字眼,體罰就是體罰,在某種程度就是用上位者威權來壓制下位者,更多時候就是以暴制暴(如打罵小孩叫他不要打人)。只有沒解決的問題根源,沒有適當體罰這回事。況且「適當」不是誰說了算,小孩覺得被體罰被控制被壓抑就是懲罰,何謂適當?性騷擾他人者,如果說我是「適當騷擾」,你能接受嗎?

我當年的文章最後主要訴求在於「家庭」才是整個教育問題的根源,這部分與現在我的理念還是一樣,只是以前我以老師的觀點來講若家庭問題處理不了,所以老師只好介入「教」小孩;現在則以陪伴者的身份親自把小孩當獨立的個體來「學習」,而不是只認為孩子一定會犯錯,需要大人先出手。

 

從順勢生產到順勢育兒

自從接觸順勢生產一連貫的走下來,我們漸漸練習把控制自己身體與控制他人行為的慾望放下,試著回頭往內心深處去思考,為什麼身體會有這樣的反應讓你想要控制壓抑它?為什麼他人會有這樣的行為讓我們想要去改變它?試著看到背後帶來的意義(思辨)比直接解決(打罵)眼前的行為來得重要。

呼應我在孩子賭上生命傳達的訊息,希望你能聽見這篇講的:

接觸胎內記憶並不是要學習如何去問出寶寶的胎內記憶(雖然之後還是會在聊天時問問看),而是當我們認同有胎內記憶這件事情時,我們會用更謙卑的心去迎接寶寶來到我們生命中的每個課題,不只是出生後的教養甚至會延伸到寶寶來之前的生活態度調整。

相信胎內記憶的人就會知道是「寶寶選我們當爸媽」,這跟「大人選擇生下小孩」是兩種完全不同方向的思維,會大大影響往後的相處與教養方式。前者相信小孩是來傳遞訊息,把小孩當「獨立的個體」來「學習」;後者多半認為小孩是我生的「是我的」,所以要負責把小孩「教」好,您能體會到這個差異嗎?

以前的我就是認為孩子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我們要教好他,但現在我認為他的到來是讓我們學習。何謂大家認為該有的規矩?何謂理所當然就是要管教?何謂大家都這樣所以他也該這樣?到底是小孩出問題還是大人自身的問題?

我認為我們只需要陪在孩子的身旁或後方(當他需要支援時陪伴他),不需要急著站孩子的前面(給予我們認為他需要的指導)。如同「相信身體本能」與否的順勢生產與慣行介入生產兩種天壤之別的對待方式;順勢育兒與慣行介入育兒最大的差異在於「相信孩子的能力」。前者從一開始就相信小孩可以透過生活觀察與自我學習,有他本身的靈魂與使命,成長的過程是來練習的不是來犯錯被教()的,大人的角色就是觀察、陪伴與等待,所以大人自以為是的介入就是孩子發展的最大阻礙;而後者則假設小孩天生就不會、小孩都會犯錯、小孩都是需要被教的,小孩不教就會歪掉爛掉,小孩自己是無法判斷好壞與對錯,這樣的大人無形之中就是會介入教導。「我教你」這件事,如果不是人家主動提出需求的話,那個起始點就是我認為我比你強、你不懂、你不夠好、你需要被教。如此天差地遠的觀念,就深深影響到我們在路上看到任何一個案發現場的處理態度。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講到這,可能有的人會以為我要分享貴參參的蒙特梭利或華德福學校體系,結果剛好都不是。近來,蒙特梭利與華德福在台灣的非傳統教育領域也算是顯學了,但對我來說他們算是用相對正面非打罵式的方式,讓小孩成為大人心目中有規矩的乖孩子,某種程度來講,小孩要走的方向還是控制在大人的手上,是有進度表的,與我所認為小孩有他天生的靈魂還是有些差距。

我比較在乎的是大人跟自己的內在小孩對話,反思當我們看到眼前孩子令你不滿意的行為感到憤怒不安是為什麼?我們在乎的真的只是孩子不應該做這件事情,還是我們自己本身欠缺的那塊沒被補足而投射在孩子身上?這是孩子給我們帶來最重要的禮物與課題。別光想辦法怎麼樣對付小孩、控制小孩了,那只是又會製造出一個未來看到小孩丟東西不聽話就生氣不開心的人而已。

我跟老潘天生就流著相對較多的反威權血液,再加上我們平時就會互相丟問題思考辨別,因此,當我們參加了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家庭教育實踐班時,秘書長郭駿武把我們內心原本雜亂無章的觀念整個很完整陳述出來,有一種「對,就是這樣」的同路人心情,算是我們的啟蒙者之一,所以每次有機會聽他演講都會對未來充滿希望。

但是認同理念是一回事,真正了解原理是另一回事,實際執行又是更遠的一回事了。非常現實的,要做到不動手介入打罵調教小孩、欣賞孩子的表現,尊重他原本的靈魂樣貌,不是被動消極的不打罵而已。尊重與放縱只有一線之隔,在這之前要做很多功課與練習才有可能辦到,否則會流於放縱孩子,夫妻如果不同調還會導致家庭失和。

父母自我練功跟對小孩打罵控制相比,後者容易多了也直接見效,前者還需要很多對小孩的信任,也是這整個社會所欠缺的。加上從小所受的教育不斷教導我們,要唸書才有前途、凡事要守規矩、做事要有秩序、待人有禮貌才是個乖孩子,理所當然我們也認為小孩就是要「教」才會乖,不然他一定會變壞,以至於多數人聽完「不打罵恐嚇威脅利誘,與小孩一起思辨對話」這樣的觀念,覺得太難做到而放棄,我真的覺得太可惜了。因此我想把我們實踐的例子寫下來,透過每次紀錄的過程再度反思與檢討,持續精進,這是我想要寫這系列文章的其中一個原因。

雖然最後因為我們自己的因素,沒有繼續待在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裡,但是能夠在講座中聽到郭駿武的演講且能應用在生活當中,對我來說已獲益良多。也讓每每在育兒過程中稍微遲疑徬徨的當下,只要再回想一下曾經聽過的演講與再重新跑過一遍當時認同的理念,我們就更有力量繼續往前走了。

 

知識就是力量,你找對力量了嗎?

人類的神經系統會準備好要實現個別化的模式,這往往是偽裝成不幸的祝福,因為早期模式比人生後來形成的模式更為穩定,需要嫻熟的行動與知識,才能成功改變。早期模式是直接與間接依賴社會的束縛下形成,因此我們的行為模式化成遵循別人走出來的路徑。神經系統具有製造個別行動路徑與模式的能力,但我們在童年期大量喪失,這要歸因於父母對我們所處環境的影響力。成人會根據他們的喜好來鼓勵或排斥。--《成為有能的自己》,摩謝‧費登奎斯。

目前進入育齡期的這一代,他們(產婦與其伴侶)的媽媽生產時已是大量醫療介入生產的年代,若在產前沒有更多的努力,去除他們出生過程與出生後被孤立(嬰兒室)的環境互動,留在身上的行為模式,那麼生產將會是比上一代更複雜、更難處理。而現在催生、減痛分娩藥物的「濫用」,接續有壓力的餵食方式與嬰兒室的照顧模式,孩子們的未來,我一直是憂心不已的。要翻轉的世界,實在太巨大啊!--陳鈺萍

節錄自:新的道路需要的不只是勇氣,也需要知識。

我也認同在人生路上光有勇氣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思辨知識的能力。如果等不及想要先自習者,歡迎參考底下這些在育兒初期帶領我的書籍與資訊來源們,我之後也都會再細細分享我的心得看法與實踐案例。推薦書籍不代表我是完全認同書中的每一個觀念,別拿那些來框在你跟我身上,看什麼資料都要自己會判斷啊!不然就別急,等我寫文說明吧!

 

最後,在我的順勢陪伴文系列裡,將會不斷的強調「保有孩子天生的靈魂」,這個孩子不只是你們生出來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你內心的那個孩子。你內心那個孩子有安全感,你生出來的那個孩子才會活得有安全感。我們天生的靈魂不會消失,多半是從小受的教育逼得他只能躲起來,所以,請所有的大人們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也勇敢找回自己內在孩子的靈魂吧!

 

恭喜你看完4531字的文章。

 

  • 對了,本網站關於談論與孩子相處的文章,都是我們家的做法,不是跟我們一樣才是對的。如果您覺得介入管理孩子的行為比觀察等待孩子的成長來得舒服的話,那就別糾結了,照你內心想做的去做就好。
  • 因為每個人的原生家庭要解的結不同、現有的生活環境不同、解決事情的能力與態度不同、達成目標的勇氣與信念不同,都將造就不同的結果,這是無庸置疑的。孩子的成長歷程很漫長很艱辛,不論對照顧者或孩子本身都是,逆勢而教只會把彼此都搞得很累,唯有多加觀察順勢而為,才有機會鬆綁各種緊張關係。
  • 我知道資源或後援不足會使人感到無力,硬撐也是會有個極限,所以分享一些想法或方式做參考,也許有你原本沒想到的或不敢想的,希望我的經驗能夠協助你從中協調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 如果看了我的做法覺得很不可思議或者無法想像該怎麼做甚至覺得根本不想這樣做也無所謂,只要在夜深人靜熬自由的時候把我提出的思維自我思辨一下就好,捫心自問這些問題點是不是根本沒思考過,所以有時候不是做不做得到而是沒想過還可以這樣做。
  • 我所分享的方法不是要任何人照做,重點是要思考那個脈絡,我也沒有想要改變任何人,因為能改變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 我們的相處脈絡可以從這先了解:順勢陪伴|保有孩子天生的靈魂

 

歷史上的今天,我寫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該你說說話囉!不用登入也可以留言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