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課題|一定要做乙型鏈球菌篩檢嗎?

你好!娘 產前課題 順勢生產

在台灣的健保給付與自費產檢項目裡,阿冠除了常規超音波檢查好奇自己的血糖狀況喝糖水檢測為了拿到3D照片而做的超層次超音波之外,多數人會做的脊椎性肌肉萎縮症基因篩檢(SMA)、X染色體脆折症篩檢(+SMA)、子癲前症、唐氏症篩檢(羊膜穿刺)、百日咳疫苗等都沒有做,原因在此說明過了:要不要做產前自費篩檢呢?



⚑只要在每篇文章的拍手圖案點五下即可不花錢就贊助阿冠的創作,google與臉書帳號都可以直接註冊,謝謝您的支持!

基本上上面的多種篩檢都有做或有做一些的話,最後一項乙型鏈球菌篩檢(Group B streptococcus, 簡稱GBS)除非早產或急產,不然通常也都會做。可是為什麼幾乎做好做滿的產家,生出來的寶寶還是有可能感染乙型鏈球菌呢?

因為我曾在宮縮頻繁時到馬偕掛過急診,可能是醫師怕會急產吧!所以那時候被強制(免費)做了乙型鏈球菌的檢查。所以後來回到診所讓陳鈺萍醫師繼續產檢時,我就沒有做這個篩檢。而且一路我也一直在思考,我是非常抗拒在沒有緊急危險的情況下介入施打抗生素,那我何必做那個檢查?第一,我心裡就覺得自己不會呈現陽性(當然這非常沒有科學根據,是對自己身體與生活的自信);第二,我覺得這個檢查或許在某些人身上有其必要性,但是檢查出陽性而施打抗生素對於與感染肺炎跟敗血症的控制是否真有其功效?這點我存疑。說白一點,檢測出陽性並立即施打抗生素對於預防肺炎跟敗血症的相關性是否這麼強,我持保留態度,也就是說,肺炎與敗血症是否由乙型鏈球菌單一因素直接感染?還是一出生一感染就直接進入無法解救的地步?施打抗生素預防肺炎與敗血症的利之於一出生就施打抗生素對身體一輩子後續影響的弊,端看爸媽如何抉擇了。

 

我的思維脈絡都是一致的,關於這些產前篩檢選配又很多例外的項目,我會開始思辨「為什麼」。

 

恐嚇性篩檢的脈絡

在孕婦健康手冊裡對於乙型鏈球菌的說明:

乙型鏈球菌是人類的腸胃道及泌尿道常見的細菌:為周產期嚴重感染之主要致病菌。亦為導致新生兒細菌感染疾病中最常見之細菌。約有18-20%孕婦產道帶有此一細菌。孕婦體內若帶有乙型鏈球菌而無進行篩檢和積極治療,則可能引起新生兒早發型乙型鏈球菌感染,可能進一步導致新生兒肺炎、腦膜炎、敗血症等重大併發症。經研究統計,新生兒感染乙型鏈球菌後導致神經系統後遺症者約15%;而新生兒感染死亡率約10至13%;早產兒感染死亡率高達20%。目前國際上預防新生兒早發型乙型鏈球菌感染症,主要採行之策略,以孕婦篩檢乙型鏈球菌,及針對確知孕婦有乙型鏈球菌帶菌狀況時,於待產時使用預防性抗生素治療。

這種議題是如果你曾思考過不會施打預防性抗生素來破壞菌種平衡,你就會去質疑檢測的必要性;如同不管是否檢查出有唐氏症的疑慮時,你還是會堅持生下寶寶時,那你自然會去探討做唐氏篩檢的必要性。當然,如果是無法接受任何一點風險與生命安排的話,在科技化的時代裡,做好做滿是很正常的,只是有時候會把自己面對更多生命意外的承擔能力又拉得更低,因為你的風險承擔能力是需要依賴外在科技的協助而不是內在自我強化來的。

若能將「檢查有乙型鏈球菌即投預防性抗生素」的負面思維,調整成「如何從生活習慣降低乙型鏈球菌感染風險」的正面思維,那我覺得這樣對整個產家的待產心情與生理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像這個乙型鏈球菌找上門 益生菌助孕婦脫離感染威脅,個人覺得這也是一種行銷手法,不過至少也算是一種習慣的調整。但其實利用天然食物,在我們的身體裡培養好菌、調整腸道「菌相」會比花錢直接買益生菌來吃還來得實際啦!

 

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可能造成更多傷害

《溫柔生產》一書102-103頁提到:

結果顯示陽性並不表示孕婦一定會在生產時,將細菌傅染給胎兒。經研究顯示,胎兒透過母體感染的風險性,每百名新生兒中,少於三名胎兒得病。若篩檢結果陽性又帶有其他風險因素,如:分娩發燒、膜長期破裂、早產,那麼醫護人員便會在接生時,讓孕婦選擇是否靜脈注射抗生素。大部分在醫院生產的孕婦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即使沒有其他風儉因素,還是會服用抗生素。疾病控制管理局(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建議所有篩檢結果為陽性的孕婦於生産時,每四小時服用盤尼西林或氨比西林。

有些醫院不再篩檢母體是否帶菌,而是直接給每個新生兒抗生素。一九九〇年代初期開始使用抗生素後,新生兒感染B群鏈球菌的比率下降百分之七十。然而,我們也可發現抗生素使用逐漸增加後,新生兒的感染更嚴重或是體内帶有抗抗生素菌種。

B群鏈球菌篩檢也曾發生過假性陽性反應的例子,有些孕婦在遵循嚴格飲食控制後,會要求重新篩檢。有些自然療法醫師和助產師可以用更自然的療法,協助孕婦在產前擺脫B群鏈球菌感染的困擾。

Universal antenatal screening for group B streptococcus may cause more harm than good 這篇研究也指出,目前乙型鏈球菌常規篩檢將導致 99.8% 的陽性產家及其嬰兒接受不必要的抗生素,可能造成更多傷害;且缺乏關於臨床的結果證據顯示篩檢是否具有任何益處,也無法評估大規模產前施打預防性抗生素是否安全。

阿冠也曾聽過做出陽性結果後,第二次重做就過關的案例,那這樣是菌種改變速度之快還是篩檢誤差?若是這樣而被誤施打預防性抗生素的寶寶不就很可惜,甚至剝奪寶寶來到地球的第一份禮物?

 

檢查陽性施打抗生素還是被感染(早、晚發型感染)

在找資料的同時,我才發現乙型鏈球菌並不是打了抗生素就保證不會被感染,這就更令人好奇為什麼會這樣,這樣被施打抗生素不就很冤?繼續爬文才看到醫師很明確提到:在分娩時接受靜脈抗生素,只有助減少早發性的乙型鏈球菌感染,而不能完全預防所有早發性及晚發性的感染,因為嬰兒亦可以從其他途徑受到乙型鏈球菌感染引致晚發性感染。

通常醫師都會說如果剖腹產就不需要做這項檢查,因為這是從陰道分娩時才會感染的,但我們也看到有很多剖腹產感染乙型鏈球菌感染的案例:陽性投藥但剖腹產,寶寶快三個月時感染乙型鏈球菌,這應該就是屬於晚發型;也有人檢查陽性有投藥,出生一個月後還是感染;國外也發生過三個月大女嬰感染乙型鏈球菌逝世的案例;還有真實案例是檢查呈陰性,但孩子出生後還是感染得住保溫箱。

 

好好珍惜自然界給予我們的天然防護

自然產對預防過敏是好的,哺餵母乳是好的,吃媽媽的口水是好的,這些分泌物中都有讓寶寶免疫成熟的細菌。但一出生就使用抗生素,就是很不好的動作,把細菌老師都殺死了。這些專家時常宣導的「崇尚自然」生活法則,都是為了讓寶寶能早一點從媽媽身上,得到好的細菌,以減少過敏發生機率。(出處:吃媽媽的口水可預防過敏?

在眾多早發晚發性乙型鏈球菌感染的分享與研究裡頭,其實沒有人將一些我認為很重要的變因也列入評估,例如是否為陰道產還是剖腹產?產後是否延遲斷臍?是否尚未擦胎脂前就立刻肌膚接觸?是否產後直接並持續親餵母乳?是否有做過多的醫療檢查與介入?是否在醫院或嬰兒室感染?這些能夠提供或干擾寶寶抗體的事情都會影響到數據結果,也或許都是影響晚發型乙型鏈球菌感染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個人覺得生產中與產後的處置方式也都會影響到寶寶被感染後的變化,若乙型鏈球菌的篩檢呈陽性,最多只能說胎兒經過陰道時可能會被感染也可能不會,而如果真的被感染也不見得是因為經過陰道的時候被感染,因為其實還有很多環節會影響。好像在繞口令喔!

Vanderbilt 大學一個包含化學家與醫師的跨領域研究團隊,發現人奶中一些碳水化合物,不只具備抗菌功能,而且會促進抗菌蛋白質的有效性(《人乳中寡醣的抗菌與抗生物膜特性可以抵抗乙型鏈球菌感染》研究連結)。

在科技發達的社會裡,似乎不能錯過任何的檢查與醫療防護才是文明人的象徵,而跟常規做得不一樣就是個唱反調拿寶寶健康開玩笑的反骨父母。但其實我們常常把最重要的天然防線都棄之如敝屣,然後再用一堆人為的方法來「補救」,這真的是人類存活的真諦嗎?

 

不放過分娩後任何一道提供寶寶增強免疫力的方法

在第36週產檢時,跟阿萍醫師討論:

「我還是不想要打抗生素,那乙型鏈球菌的檢查就不用做吧?!還是說這不是那種一經過產道就立刻感染出問題的病,可以在寶寶出生後再檢查是否有被感染嗎?」
「可以出生後再檢查。」
「那我就等出生後檢查看看有沒有感染在做處置就好,不想要一開始就預防性的注射抗生素破壞菌種平衡。」

 

最後,寫了張委託書請老潘到馬偕幫我領取「乙型鏈球菌」的報告,不過拿回家我怎麼對照英文就是搭不起來,後來問了助產師嘉黛,他說因為乙型鏈球菌也是厭氧菌的一種,可以於下次產檢時給阿萍醫師看看需不需要再做檢查。其實這份報告在一般醫師的眼中已經過期了,因為身體的菌種是不斷在變化,通常乙型鏈球菌的檢查會落在33-35週比較接近預產期的時候才做;我這是孕期第32週的篩檢,現在已經過四週來到第36週。而我本來就拿定主意產前不打抗生素,所以也只是形式上提供一下報告而已,免得一直被護理師關切。

 

寶寶比你更懂

阿冠身邊一位最後順利居家生產的媽媽也是傾向不施打預防性抗生素,但是爸爸相對沒有辦法接受產檢沒做好做滿這件事,而且又是第一次居家生產需要跟玻璃心爸爸謹慎小心溝通,最後媽媽妥協做了乙型鏈球菌篩檢。但是凡事算不過厲害的寶寶,寶寶在檢查報告出爐前的足月隔天花不到三小時就在家裡蹦出來,讓爸爸安心的篩檢有做了,好壞菌都殺的抗生素也沒打,事後助產師去看報告說是陽性的!如果在一般慣行生產的醫院診所流程中,就直接被打抗生素了。現在寶寶一歲多,是個頭好壯壯的健康寶寶呢!

 

女性內在力量療癒覺醒

慢慢的,開始接觸一些內在療癒的領域,我發現女性內在力量影響可能更深更需要被解決:

真正的醫療/治療在看見自己限制性的信念與模式,修正或改變;愛妳自己卻也真心欣賞他人(何以如此),就是離開陰道感染的路徑。離開自己的黑暗時代,迎向陽光,念珠菌才能見「光」死!

如果感染發生在消化道,要看到誰/什麼在情緒上侵蝕、進犯著你,而你卻無能為力,只能沮喪於不斷地失衡:什麼讓你特別沒有安全感?什麼不斷內在性地生吞活剝著你?你是否無法穩定與平靜自己?你內在的力量在哪裡?……不要否定/否認/低估你的情緒,跟你的情緒站在一起,因為它們正是目前你最貼切的寫照。

陰道經常性感染著念珠菌,要看到過去的自己是否經驗很深刻的「『愛』的背叛」,讓自己不再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能力、信任自己的信任)也不再信任任何?──陰道念珠菌感染是自我懷疑、自我困陷,而讓恐懼的陰影不斷坐大。--陰道是孩子推出自己的產道;當母親因為陰道感染必須投用抗生素,會破壞胎兒/孩子內在為自己預備的微生態系統。

 

雖然一度在看了眾多分享後,曾經有點猶豫要不要做這個檢查,尤其已經到了懷孕後期,承擔風險的能力與勇氣似乎越來越低。乙型鏈球菌的篩檢是母體菌種問題而影響到寶寶的安危,所以評估環節複雜了一些。還好後來穩住軍心,堅定信念,照著自己原本的心意走,也不放過分娩後任何一道提供寶寶增強免疫力的方法:產後延遲斷臍、擦胎脂前就立刻肌膚接觸、產後直接並持續親餵母乳、避免過多的醫療檢查與介入、在家坐月子避免嬰兒群聚感染。

寫這麼多篇關於產前檢查的文章(常規超音波檢查糖水檢測與、超層次超音波各式基因篩檢與唐氏症篩檢),我決定做不做檢查的脈絡都是一致的,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要做就要知道自己為何而做,不做也要知道自己為何不做。如果沒把脈絡搞清楚就跟著拿香對拜,那也跟為了反對而反對的人是一樣的思路而已啊!

 

  • 記住,「做好做滿」不見得就是完美媽媽;「少做與不做」更不是不盡責媽媽。少做與不做需要更多判斷的智慧與承擔的勇氣;跟著多數人已經決定好的事情做好做滿是最容易的事。這在平常的生活裡、懷孕出生的各種準備、甚至一輩子的教養都是同樣的道理。
  • 每個人天生的體質與環境條件不同,我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你的身體也不是我的身體,你所要的生命意義也跟我不同,請自行評估使用,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要跟風,謝謝!

 

歷史上的今天,我寫了...

你也許會喜歡

無留言

該你說說話囉!不用登入也可以留言喔!